首先論音樂,《敦》片可說是季默與諾蘭合作以來,一路開發出新聲響的集大成之作。有採樣(sample)手錶聲(據報是諾蘭交給季默的)作為節奏部(《蝙蝠俠》系列便出現)的手法;也有將音樂放慢展延創造情境(《全面啟動》的詭譎情境音樂,便是將該片插曲”Non, je ne regretted rien”展延數倍產生的);還有將合成器與管弦樂大編制混合使用,創造出一種神性光輝的配器技法(在《星際效應》中發揮得淋漓盡致),而本片配樂也比以往更緊密地與音效結合,將船的引擎聲、子彈聲都混入音樂的一部分,無縫接軌,季默幾乎將畢生研發的神功,前所未有地靈活灌注在此了。
然而,季默在這部作品中,唯一缺乏的是他自創的主題(theme)。整部作品音樂的原始動機,都發展自十九世紀末英國作曲家艾爾加(Sir Edward Elgar)寫給管弦樂編制的《謎變奏曲》(Enigma Variations)。也就是說,季默這次並沒有以自己原創的旋律發展出整部電影配樂,而是擷取了艾爾加的「內容」,發展出千變萬化的「形式」。
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《田園》,當然也不能不提及。作為自然主義的代表作之一,第四樂章開頭便在短短前奏之後,便以管弦樂全員出動進入雨聲、風聲、雷聲交錯的震撼情景。而德布西鋼琴曲《版畫》中一曲〈雨中庭院〉(Estampes, Jardins sous la pluie),則用快速而輕重有別的音群,不僅描繪出點點雨滴,其中平行移動音群所帶來的、如水般的流動感,也一直為法國作曲家承襲至今,到了《艾蜜莉的異想世界》配樂家揚・提爾森(Yann Tiersen)的鋼琴曲創作中仍能聽到。
而關於古典音樂中下雨的聲音,可能更為眾人所記憶的,可能是蕭邦作品第二十八號鋼琴作品《前奏曲》中第十五首,儘管並非作曲家本人命名,但經由德國音樂家漢斯・貴多・馮・布羅男爵(Hans Guido Freiherr von Bülow)以此小名定調後,「雨滴前奏曲」就變成廣為人知的曲名了。
現在我們以對柴可夫斯基、班傑明・布瑞頓(Benjamin Britten)的性傾向耳熟能詳、對呂利(Jean-Baptiste de Lully)的雙性戀傾向也較無疑義,至於韓德爾與舒伯特的音樂史翻案,則有著程度不等的共識。在LGBT族群音樂學開展初期,似乎成為一個大出櫃運動,根據史料與其他材料來標定出過往不疑有他的幽微身份,儘管在不同的歷史情境中,他們未必是當代意義下的同性戀/雙性戀。